2)第370章 不太正经的约定_家师太彪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与方丈山也很强。

  只不过文山的强不在武道,而在于品类繁多的各色学科,在各种领域皆有建树,再加上与朝廷关系向来亲厚,这么多年向朝廷输送了不知多少人才,早已与朝廷盘根错节,因此朝廷并不忌惮文山。

  而方丈山上是一群和尚,有史以来,或许有个别和尚参与造反的先例,却从没听说一群和尚一起造反,毕竟是出家人,又没有子孙后代,这种事很难发生。

  所以方丈山上的和尚们修为再高,朝廷也不怎么忌惮。

  老君山就不一样了,虽说山上是座道观,但俗家弟子占据大半,朝廷自然提防的很。

  说起来大仁王朝建立初期,老君山与朝廷的关系也非比寻常,关于老君山这个江湖里的庞然大物会不会成为做乱隐患的问题,两边并无忌讳,开诚布公进行探讨。

  得出的结论是,从当时看老君山自然不会去做祸乱天下的事,毕竟山上许多弟子与朝中那些开国将军很熟,甚至与开朝太祖李怀谷都相交莫逆。

  然而一辈人的情谊能否传于后世,谁都不敢保证,老君山后辈弟子会不会因为师门的强横实力野心膨胀,是个未知数。

  那时天下初定,百姓们刚刚脱离水深火热,为避免再生战乱,将一切不稳定因素扼杀在摇篮中,是朝廷与老君山的共同追求。

  于是约定,老君山观主一辈只许留师出同门的一脉人在山上,所谓师出同门的一脉人,就是一个师父教出来的徒弟,观主的其他师兄弟,以及辈分高于观主的那些师门长辈,强制下山。

  非但强制下山,还强制成婚生子,世间有了羁绊,至少要做那以武犯禁的事就会多考虑考虑。

  还有个说法,这个有点不太正经的约定是由镇武司初代司长提出,据说他是不忍看老君山上这些人除了修行还是修行的枯燥生活,这才让他们下山去快活快活。

  有这个约定在,可苦了山上的老头以及老道士们,比如王玄一接任观主时五十二岁,他那些师兄弟们还好些,可那些师叔师伯最小的都已经七八十岁,不但要下山成婚,还要生子……

  他们修为高绝,身板倒没什么问题,脸蛋形貌也没那么显老,可要想生子,只能去干那老牛吃嫩草的事,实在是羞煞人也,羞煞人也……

  运气好交游广的,还能找到同样修为高绝八九十岁的老姑娘,那些只知道闷头修行的,就只能厚起脸皮听天由命了。

  齐守本赵玄宰五个老道,谁都不敢拖王玄一的后腿,齐心协力督促他用心修行,就是为了让他活的久些,久到先把他们这五个师弟送走,否则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这个略微有些荒谬的约定不知道究竟是不是出自那位镇武司初代司长之手,那位镇武司初代司长是谁如今也已没人知道,只是到了现在,友好的约定已经变成冰冷的规矩。

  老君山若敢不守这个规矩,朝廷就能名正言顺将其从江湖除名。

  那些下山成家的人,按照规矩与老君山再无瓜葛,且不许再参与江湖事,由其居住之地的镇武司办事处负责监视,一旦发现他们还在插手江湖,便是灭门之祸。

  若与老君山藕断丝连,老君山也难逃罪责。

  正是因此,这次老君山面临危机,王玄一才没动过叫这些下山入世的同门出手支援的念头。

  天微亮时,杨照古回到大殿,与他先前预料一样,老君山所有弟子无一人愿意下山。

  朝阳初初升起的时候,李云裳一袭红衣站在老君山下,身后是三百余位乾坤境,再往后,便是那黑压压一万多江湖武人。

  李云裳朝山顶凝视片刻,忽然回过头来,笑嘻嘻对缩在后面的李云禅道:“师兄你站那么远做什么,过来呀。”

  请收藏:https://m.ibwc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