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2章 工业改革_穿越清朝当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战中一直保持不败。即使两个星期灭亡波兰,三个月打败法国的德意志第三帝国也做不到,最终大家还得比拼谁造地飞机、坦克多,谁建造军舰、潜艇地速度快。

  对于起步阶段如何发展一个国家地重工业,关绪清曾结合各个国家的经验以及后世地一些研究做过深入的思考。这里面不乏快速而成功的例子,比如像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关绪清从中总结出了三条非常宝贵的经验,其一,是企业规模,十个零散分布的小工厂,不如一个同等规模的集团,只有大规模的集团才具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另外,大规模的工业集团往往成为一个行业技术、制度的标杆,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而比起零星建设,集中建设的大规模工业集团更加能够提高人才利用的效率,避免恶性竞争导致的内耗和重复建设形成的浪费。大规模的工业集团往往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集中体现,就像曾经有人说过,只要中国能打造成一个西门子、一个克虏伯,就实现了现代化。这话固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说出了这一个道理。

  而第二条重要的经验是国家政策。大型工业集团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都是通过一步一个脚印发展而来,除了资金、人才、技术的积累,海量的订单也是其扩大规模的原动力。这就离不开两大政策,一个是地区倾斜化政策,另一个是产业倾斜化政策;地区倾斜化政策很好理解,只需想一下后世邓爷爷在南海画下的那个圈,便可知一二,那就是典型的地区倾斜化政策,企业要发展就需要圈地扩大规模,需要便利的公路、铁路交通条件,需要税收、人才录用等政策上的扶持。而产业倾斜化政策可以这样理解,人力有时而穷,国家也是如此,不论是资金、技术还是人才的储备,都是有一个限度,如果把他们平均分配在各个行业上,结果可能是所有行业都平平碌碌,一事无成,尤其像中国这种资金缺乏,教育条件落后,基础条件薄弱,人才储备水平低下的国家,只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将资金、人才投入到一些具备发展优势、拥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中去,在短时间内把这个行业做大做强。执行产业倾斜化政策最成功的例子是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同样是封闭落后,国内大量黄金被套取流失,资金、人才储备比之当时的中国还远远不如,但日本人明显懂得工业发展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根据其岛国多优良海湾的情况,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集中力量发展造船行业。其国内几乎所有工业地发展都是为造船工业服务的,而资金和人才也几乎都投入到了这上面,使得日本的造船工业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从蒙昧状态一下跨越到可

  请收藏:https://m.ibwc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